做好網絡規劃促兩地融合
十二月初國際電訊聯盟(ITU)在迪拜舉辦世界電信大會。俄羅斯、中國及其他發展中國家在會議中指出互聯網是電訊服務之一,因此互聯網應屬聯盟監管範圍之內。在此基礎之上,他們提出一項無約束性並在2015年才生效的動議,並獲得多數聯盟成員國贊成。儘管如此,美國及其他已發展國家對議案表示強烈反對,拒絕簽署協議書。他們強調互聯網的核心是內容而並非服務,它是一個讓普羅網民共同擁有的民主平台,絕不應該被單一機構控制。雙方勢力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最終協議無疾而終。事件中並無誰對誰錯,問題源於雙方的經濟發展進度處於不同階段。發展中國家以經濟發展為首要目標,無力兼顧網上安全,因此他們提出中央監控互聯網有助紓緩他們的壓力,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歐美是互聯網的發源地,對他們而言互聯網的本質是為了支持資訊開放及言論自由,所以已發展國家的論點也是無可厚非的。
「網絡自由」是互聯網的道德高地,美國政府多年來一直批評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的發展狀況。但實際上,華府的行為又真的是那麼理直氣壯、純情及簡單嗎?筆者絕不認同,他們的行為背後潛伏了不少經濟利益因素。互聯網產業是美國的「金蛋」,蘋果、谷歌、雅虎等美國公司是全球互聯網的龍頭企業,每年為國家帶來龐大收益之餘,也在國家經濟低迷期間創造就業。若然一旦互聯網的監管權落在ITU手上,這些企業以至美國政府便可能會失去話事權,結果對他們的生意百害而無一利。因此,在以上的爭論中,美國又怎會願意妥協,把自己的「金蛋」打碎呢。
再細看中美ITU爭論,事件對中國帶來的影響更深遠,它間接反映出內地與香港之間另一深層次的社會矛盾。香港屬已發展經濟體,文化及教育背景較靠近西方,因此不少網民在爭論中支持歐美國家的見解,認為互聯網是開放平台,每人都可以在網上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意見,不應被監控。相反,中國社會科學院所最近發表《藍皮書》,指出網上言論可導致激進網下行為,認為政府必須適當監管。
近年內地經濟發展迅速,但儘管內地在「硬件」發展上成績驕人,與香港相比在「軟件」方面仍落後,例如香港擁有健全法制、優質服務、廉潔公務員團隊等優點。有內地專家以「兩張皮」來形容兩地融合工程的現況,現時兩個體制各自運行,缺乏適當互動。香港回歸時互聯網應用並沒有今天那麼普及,所以當時在兩地融合規劃上沒有把它的影響力預計在內。因此,筆者建議兩地政府應趕快坐下來,規劃「網絡一國兩制」的藍圖。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
黃錦輝教授
原載︰大公報 | 2013-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