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資訊科技聯會對 《行政長官2017年施政報告》創科篇的回應及意見

香港資訊科技聯會對

《行政長官2017年施政報告》創科篇的回應及意見

(《施政報告》創新篇  科技及體制創新並駕齊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10月11日發表她任内第一份《施政報告》。本會認為《報告》中的「創新及科技」篇積極進取,為新一屆政府未來五年在提升本地産業的全球競爭力及市民生活質素的工作上作好準備。

 

《施政報告》針對香港環球創新問題

本會一直以來認為「創新及科技」發展涵蓋的範圍廣泛,單靠科技(硬件)創新難以成事,體制(軟件)創新亦同様重要,兩者必須同步發展。因此,本會認同政府計劃循「研發資源」、「匯聚人才」、「提供資金」、「科研基建」、「檢視法例」、「開放數據」、「政府採購」及「科普教育」八大方面投放資源,加強香港創科發展(見《報告》第69-78段)。與此同時,本會參考最近「世界知識産權組織」(World Inter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IPO)於8月份發表的「2017環球創新指標」(Global Innovation Index, GII 2017)。GII2017提出香港在創科發展的弱點,而本會觀察到《報告》的創科建議政策不謀而同地提出改良方案。本文概述本會對《報告》創科篇中個别政策的意見:

首先,香港的GII從2016年的第14位下跌兩級至第16位。本會認為《報告》預留不少於100億港元支持大學科研工作的建議來得合時(見第71段),對提升香港國科學硏究水平起關鍵作用。政府把撥款交由教資會專責小組策劃,但《報告》並沒有進一步交代具體安排。在一般情況之下,教資會(透過轄下的研資局)的資助目標主要集中「上游」的基礎研究,不太重視「中下游」的應用硏發項目。為避免創科生態鏈上、中、下游出現斷層,本會建議政府在未來撥款安排上,把研資局(基礎硏究)及創新及科技署(應用硏發)的撥款模式一併考慮。

GII2017指香港硏發總開支與本地生産總值比率為0.7%(《報告》指0.73%),在全球127個經濟體中排名47位。本會因此贊同政府承諾在未來五年把該比率倍增至每年1.5%,涉及總金額450億港元(見第71段)。雖然1.5%比深圳的4.1%、廣州的2.7%、新加坡的2.2%、美國的2.7%等地方較為遜色,本會認為在五年内達至0.77%的升幅的目標較為現實。

現時香港公私營機構硏發開支比例約55:45,比起國際建議水平的3:7為低。因此,政府推出創科税務優惠政策(見第71段),吸引國際大企業在香港開設科研中心,加大本地科硏投資。本會認為政府不宜一步到位,循序漸進較為實際,政府可首先嘗試把目標比例鎖定為倒過來的45:55,當達標後再續步提升。

GII2017指出教育是香港的弱點之一,在全球127個經濟體排第73位,當中本地教育總開支與本地生産總值比率只是3.3%,排第95位。《報告》建議「教育局會透過向研究基金注資30億元,為修讀由教資會資助的研究院研究課程的本地學生提供助學金,吸引他們投身研究工作,配合推動創新科技的發展。(見第72段)」是絶對有必要的,本會十分之贊同。不過,近年本地學生修讀理工科的興趣不大,因此措施未必能在短期之内見效。所以,本會認為《報告》建議的STEM(見72段)及科普(見79段)工作任重而道遠。

今年初,深港兩地政府簽署發展落馬州河套區港深創新科技園協議書,這舉措似乎亦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例如GII2017肯定深港經濟區的發展濳質,認為它是僅次於東京,全球排名第二的經濟特區。本會認同政府計劃透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港深合作,打造大灣區的國際創科中心(見第75段)。與此同時,本會認為在「大灣區」的發展規劃之下,除深圳之外,其他8市同様重要,政府不容忽視,特别是廣州。廣州的定位是「樞紐中樞紐」,它是廣東省省會,擔當著「大灣區」城市羣中面對全國的窗口角色。廣州市的地理及政治位置舉中輕重,因此香港在創科發展要與穗保持高度密切的關係。

本會支持政府建議為扶助如「共享經濟」等新經濟發展模式而去檢視現存的法律及法則(見第76段)。《報告》提出由將會成立的跨部門創科督導委員會探討有利創科産業的法改,但未有交代具體安排。本會建議政府仿效金融科技界創建的「沙盒」(sand box)應用測試平台,讓業界可以為促進不同的新商業模式而「先行先試」,待模式運作穏定下來之後才考慮立法。

本會支持政府預撥5億港元促進政府内部進一步創科發展,提升政務質素。再者,本會歡迎政府建議改變採購方法,「研究加入創新及科技為相關要求,不單以價低者得為考慮,藉此鼓勵本地科技創新(見第78段)」。然而,本會希望政府也考慮加入本地硏發產品的要求。

另外,《報告》的建議措施並沒有完全解決GII2017提出的所有問題。GII2017指出香港在創新產品輸出偏低,例如香港在「高新科技出口」分指標排行第113位,但《報告》在這範疇上並沒有太多落墨。

 

跨部門督導   落實創科政策

總體而言,政府透過《報告》創科篇朝著上述八大方面提出多項發展計劃,做法務實可取。雖然如此,要有效落實這些計劃,實在非創科局獨力能為,必須要其他政策局積極配合,例如創科局制定「創科税務優惠」必須要與「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合作。然而,政府内部推行跨部門合作又談可容易呢。這是一個典型的管理問題,在一所龐大的機構中部門與部門之間溝通不靈,以致部門各自為政是常見的現象。在政府工作多年的林鄭特首深深了解這問題,因此她在報告中第33段建議在政府內部成立一個「創新及科技督導委員會」,並由她親自主持,「以最高層次力度推動香港的創科發展、督導跨局跨部門的協作和投入,並確保所需資源能適時到位。」本會認為這建議進取可嘉。特首擔當「總司令」由上至下(top down)督導各部門,打通内部「經脈」,將會大大提升政府内外創科項目的成功率。

特首鋭意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建議把原屬政務司司長辦公室的效率促進組(Efficiency Unit, EU)撥歸創新及科技局」(見第17段)。「效率促進組透過推動及促進變革改進公共服務及其管理,讓這些服務以更方便使用者及有效的方式應對社會的需要。」在這宗旨之下,該組便可以去了解政府不同部門的運作,若然發現某項服務的效率偏低的話,便會探討如何利用創新及科技去改進情況,提升服務效能。這種對症下藥的做法實務可取,本會表示支持。

《報告》建議制定本地硏發開支對本地生産比率為1.5%(見第71段)。從管理學角度,林鄭特首透過硬指標為政府未來5年創科工作制定「關键成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這做法積極進取,跟政府過往《施政報告》所建議以投入(input)為主導的政策截然不同。政府勇於承擔,本會認為這建議顯然是今年《報告》的亮點之一。

 

完–

附件一

以下為科技業界較關心的內容節錄

提升跨部門協

將效率促進組歸入創新及科技

  1. 效率促進組一直透過其專業團隊及伙伴網絡,協助各政策局及 部門提升運作效率及提供便利市民的公共服務。在未來日子,借助創 新科技以達致此目的更形重要,有見及此,我建議把原屬政務司司長 6 辦公室的效率促進組撥歸創新及科技局(創科局),以組成一支更強 隊伍,並善加利用預留協助部門應用科技的5億元撥款,進一步在政府 推動創新及科技發展。

 

行政長官的使命和領

創新及科技督導委員會

  1. 我將親自主持在政府內部成立的一個「創新及科技督導委員 會」,以最高層次力度推動香港的創科發展、督導跨局跨部門的協作 和投入,並確保所需資源能適時到位。

 

政策方向

「一帶一路」建設的機遇

  1. 「一帶一路」建設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本屆政府以商經 局作為協調統籌特區政府「一帶一路」建設工作的政策局,商經局局 長正積極帶領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下一階段的工作。為確保商經 局可以更有效和持續地推展「一帶一路」建設的工作,我們會提供額 外資源,加強「一帶一路」辦公室的人手。商經局局長亦已將工業貿 易諮詢委員會改組為一個更廣泛平台,以期更有效地與企業和專業各 界聯繫及收集意見。
  2. 為全面參與並把握當中的機遇,發揮「國家所需,香港所長」 的優勢,特區政府將會加強與中央政府的溝通,進一步掌握「一帶一 路」建設的政策方向和落實情況,並與企業和商會合作,將政策轉為 商機。我們現正與中央政府協商,以期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 家發改委)在年底前簽署香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全面協議,涵 蓋金融、基礎設施、經貿交流、民心相通、項目對接和爭議解決,以 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方面,列舉具體措施,作為雙方合作的方 針和藍本,當中會探討搭建「一帶一路」建設項目的資訊分享平台, 讓企業更好地掌握相關資訊,促進項目對接和企業合作。特區政府並 會與國家發改委成立聯合合作機制,建立直接和定期溝通的平台,加 強溝通協商,並監督協議落實執行。
  3. 由政府和香港貿易發展局(貿發局)合辦的第二屆「一帶一路 高 峰 論 壇 」( 論 壇 ), 是 推 動 「 一 帶 一 路 」 建 設 的 一 項 重 要 工 作 。 今年9月11日舉行的第二屆論壇,得到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多個國家 和香港不同行業的積極參與。論壇有超過50個國家及地區和3 000多名 多國政府代表和不同行業的精英參與。當中商貿配對環節,業界參與 尤其踴躍,600多名與會者就170個運輸及物流基建、能源、天然資源 17 及公用事業、城市發展等範疇的投資項目進行介紹及交流,論壇並為 超過200家公司,包括項目擁有人、投資者及專業服務提供者安排了 “一對一項目對接會”。論壇成功達到了「化願景為行動,促成一帶 一路實質合作」的目標。承接今屆論壇的成果,特區政府計劃繼續每 年與貿發局合作,舉辦論壇,並以此論壇作為重點平台,推動和促進 香港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國際商貿平台。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4. 自粵港澳三地政府和國家發改委在今年7月1日習近平主席見證 下簽定合作框架協議後,我們已大致上完成《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 展規劃》(《規劃》)草擬工作,稍後由國務院頒布的《規劃》,將為實 現粵港澳三地優勢互補,構建世界級城市群劃出藍圖。特區政府會積 極參與推進大灣區建設,為香港推動產業多元化創造有利條件,特別 是在拓展創新及科技發展方面。此外,我們會爭取為港人在大灣區學 習、就業、創業、營商、生活以至養老提供更多便利,促進兩地人 流、物流、資金流和訊息流,使大灣區能夠成為港人的優質生活圈。
  5. 為更好落實推進大灣區建設的工作,目前由政務司司長擔任主 席的「與內地合作督導委員會」,會易名為「推進大灣區建設及內地 合作督導委員會」,以期更聚焦發揮香港在大灣區的獨特優勢,及擬 訂具體的工作計劃。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會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 公室」,專責協調相關中央部委及廣東省和澳門政府,以及特區政府 相關政策局及部門,主動聯繫商會、專業團體和相關持份者,統籌落 實《規劃》的工作,並會獲增撥資源進行與大灣區建設相關的研究和 宣傳工作,協助港人港企發掘更多發展機遇。

創新及科技

  1. 自 2015 年 11 月成立創科局以來,政府大力推動科研及創科發 展,兩年下來已漸見成果。憑藉我們在「一國兩制」、地理位置、營 商環境、司法制度、知識產權、科研實力、金融服務等多方面的優 勢,再加上國家「十三五」及「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帶來的機遇,香 港絕對具備條件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然而,我們必須不斷鞏固及 提升自身的實力,為創科提供有利的生態環境,並利用科研成果來激 發創業、促進經濟發展,以及改善生活。
  2. 創新及科技不是一個單一產業,而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發展 創科,能帶來新的產業及創造財富,幫助更多青年人就業,改善市民 生活。要在創科路上急起直追,政府會循八大方面加強創科發展。
  3. 首先是增加研發資源。我們已定下目標,在本屆政府五年任期 結束前把本地研發總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倍升至每年約 450億元,即由0.73%增加至1.5%。「創新及科技基金」在創科方面提 供的資助,已由2013-14年度的7.3億元倍增至本財政年度的15多億元; 而在2013-14至2016-17年度,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研究資 助局(研資局)給予大學的研發撥款,亦由 44.6 億元增加了 18% 至 52.8億元。我們已為大學研究資金預留不少於100億元,待由徐立之教 授領導的教資會專責小組完成有關研究資助的檢討後,新增資金就會 到位。但在此之前,研資局給予大學的撥款,無須硬性局限於研究基 金的投資回報,可適度動用部分本金。為吸引私營機構增加科技研發 的投入,我們將為企業的研發開支提供額外稅務扣減,首200萬元符合 資格的研發開支可獲300%扣稅,餘額則獲200%扣稅。我們亦希望藉此 逐漸將公私營機構研發開支的比例從公營主導扭轉至公私營共同投入 的可持續局面。
  4. 第二是匯聚科技人才。香港中西文化薈萃,有一流的高等院校 和卓越的科研成就,是建立國際科研人才樞紐的首選之地。未來一 年,創科局會啓動5億元的「科技專才培育計劃」,目的是要訓練和匯 聚更多科技人才,鼓勵他們在創新和科研方面發展。其中包括推出 「博士專才庫」企劃,資助企業聘用創科博士後專才,從事科研及產 品開發等工作。教育局會透過向研究基金注資30億元,為修讀教資會 20 資助的研究院研究課程的本地學生提供助學金,以吸引他們投身研究 工作,配合推動創新科技的發展。另外,我們會以配對形式資助本地 企業人員接受先進製造技術,尤其是「工業4.0」的培訓,為推動「再 工業化」注入動力。我們亦會擴大現時的「實習研究員計劃」,讓更 多企業和「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畢業生受惠。
  5. 政府一直致力吸引海外頂級科研機構來港落戶。去年,麻省理 工學院和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分別在香港成立中心。這些知名院校的到 臨,說明香港有肥沃的土壤發展創新及科技。過去三個月,另外幾所 國際知名院校便親自接觸我,表示有意在港建立重點科技合作平台。 事實上,香港有足夠的科研實力,引進國際知名的大學、研發機構和 科技企業,合作進行具前瞻性和惠及社會的研究項目。這些合作將把 世界頂尖人才匯聚香港,並有助進一步提升本地科技人才水平。
  6. 第三是提供創投資金。創新科技署剛在上月啓動20億元的「創 科創投基金」,以配對形式,與私人風險投資基金共同投資本地創科 初創企業。政府轄下的機構,例如科學園及數碼港等,亦設有不同的 創投基金,為初創企業提供財政支援。假以時日,我相信本地的企業 在為資金尋找出路時,亦樂意投資科技發展。
  7. 第四是提供科研基建。我們正與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發展落馬 洲河套地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提供香港歷來最大的創科園地, 並透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港深合作,貫通創科產業的上、中、 下游,打造大灣區的國際創科中心。此外,將軍澳工業邨的數據技術 中心和先進製造業中心,以及科學園的擴建工程,將在2020年起陸續 完成,亦為推動「再工業化」提供關鍵的基礎設施。在科學園旁的 「創新斗室」人才公寓,亦預計在 2020 年落成,提供重要的配套設 施。為支援創科初創企業,我們除了繼續支持深圳市政府在前海和南 山的青年創業基地外,正籌備推出「青年共享空間計劃」,首階段將 涉及約6萬平方呎的樓面面積,以不多於市值三分之一租金供初創及其 他用途使用。
  8. 第五是檢視現行法例及法規,掃除窒礙創科發展而不合時宜的 條文。隨着科技迅速發展,共享經濟等新經濟模式近年在國內外城市 大行其道,催生了不少新興經濟活動。我會要求新成立的「政策創新 21 與統籌辦事處」連同各政策局積極檢視各政策範疇內的政策和法例, 作出更新,「拆牆鬆綁」,以扶助新經濟發展。
  9. 第六是開放政府數據。在數碼世紀,我們須加速開放政府的數 據,為科研及創新,以至發展智慧城市提供原材料。現時,政府已經 提供超過3 100個數據集及1 000個應用程式介面讓公眾免費使用。各部 門會積極開放不同範疇的數據集,以便利市民及供科研與行業發展之 用。此外,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會設立大數據分析平台,以便發掘 有助於制訂醫療政策,促成生物科技研究和優化臨床及醫療服務的有 用資訊,促進醫護服務創新。
  10. 第七是由政府帶頭改變採購方法,研究加入創新及科技為相關 要求,不單以價低者得為考慮,藉此鼓勵本地科技創新。創科局亦會 利用5億元撥款,促進各部門借助科技提升服務質素。計劃於年中推 出,各部門反應積極,創科局剛同意出資逾1億元,支持20多個由部門 提出的應用科技項目或研究。部分項目可於本財政年度開展。
  11. 最後是科普教育。教育局除了在2015/16及2016/17學年分別向 所有公營小學和中學發放一筆過津貼外,亦更新了科學、科技和數學 學習領域課程,加強學生綜合和應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以培養他們 的創造、協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教育局正在草擬『計算思 維-編程教育』的補充文件,將會在短期內完成,供學校採用。在師 資培訓方面,由本學年開始,教育局會為所有中、小學的學校領導層 和中層管理人員提供一系列的進深培訓課程,提升教師在規劃及推行 校本STEM相關活動方面的專業能量。而新設於九龍樂富的「藝術與科 技教育中心」內的「STEM教育中心」亦即將開始運作,為中、小學教 師提供培訓及相關的教學支援。我們並會聯同大專院校和其他相關機 構舉辦更多優質的大型學生活動,如與科學科技相關的博覽會,讓學 生有學以致用,互相觀摩的機會。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亦會更新香港科 學館的常設展覽,加強利用科學館推動STEM教育。 智慧城市
  12. 發展智慧城市可以改善市民生活,令香港成為更宜居城市。政 府剛完成香港智慧城市藍圖的諮詢工作,各界反應十分正面。我們正 研究收集到的意見,並會提前在今年內公布香港智慧城市藍圖。此 22 前,我們會投放7億元,立刻推展以下項目,為發展智慧城市構建關鍵 的基礎建設: (1) 為所有香港居民提供「數碼個人身分」,讓市民能以單一 的數碼身分和認證進行政府和商業的網上交易,促進直接 面向市民和消費者的新經濟服務模式,為推行智慧城市提 供關鍵的數碼基礎建設; (2) 為構建訊息和網絡覆蓋全面的智慧城市,在選定的市區地 點進行「多功能智慧燈柱」試驗計劃,提供便捷訊息服務 及收集各類實時城市數據,加強城市和交通管理,亦為香 港將來發展第五代( 5G)流動通訊服務基礎建設作出配 合;及 (3) 革新電子政府系統的開發技術及設立大數據分析平台,務 求各政府部門善用雲端服務及新的資訊科技,提升運作效 率和網絡安全。
  13. 要成為智慧城市,寬頻服務須盡量全民覆蓋。目前香港的住戶 寬頻滲透率已超過九成,位居世界前列,絕大部分市民均能享用高速 和高質素的寬頻服務。但位於新界及離島較偏遠地區的鄉村,由於鋪 設網絡成本較高,服務的顧客數量少,電訊商擴展網絡至這些地區的 進度緩慢,情況並不理想。有見及此,我們建議政府牽頭,透過資助 形式,提供經濟誘因鼓勵電訊商擴展光纖網絡至位於偏遠地區的鄉 村。計劃涵蓋現時約380條未有高速寬頻服務覆蓋的鄉村,估計可惠及 近17萬名鄉村居民。計劃不但反映本屆政府「以人為本」的思維,更 能為日後保育和活化偏遠鄉郊提供所需的電訊基建。
  14. 「智慧出行」是香港成為智慧城市的重要元素,目標是透過應 用科技利便市民規劃行程、善用公共交通工具,以及減輕交通擠塞。 政府致力繼續發展智能運輸系統,並會將運輸署現有各個交通流動程 式,統合為一個平台,讓市民可一站式搜尋步行、駕駛、公共交通及 實時交通資訊。我們亦將由2019-20年起陸續安裝新一代路旁停車收費 錶,讓駕駛人士可用多種付費方式,包括支援流動應用程式遙距繳付 泊車費。新一代路旁停車收費錶亦會配備感應器以偵測停車位是否已 被佔用,提供實時資訊協助駕駛者尋找空置泊車位,以減少車輛在道 23 路上徘徊尋找泊位。此外,運輸署現正就有關車輛安裝車內裝置進行 研究,讓駕駛者可即時獲得交通資訊及無須停車便可繳付隧道費等。 運輸署預期於 2018 年年中完成研究,並會盡快探討如何推廣相關裝 置。
  15. 推動創新及科技發展刻不容緩,我將親自領導一個高層次、跨 部門的「創新及科技督導委員會」,審核及督導創新及科技八個方面 的措施及智慧城市的項目,務求以高效的方式推進香港的創科發展。
Recent Events

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