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輝教授——港當數碼人幣「排頭兵」助國際化

中國政府早於2014年已開始研發「數碼貨幣」,並稱之為「數碼貨幣/電子支付」(Digital Currency/Electronic Payment, DCEP)技術。中國人民銀行更於2016年成立「數碼貨幣研究所」。

基於人民銀行的研究成果,中國商務部於8月14日推出《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總體方案》,當中指出中央政府將在「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長三角,以及中西部具備條件的試點地區開展「數碼人民幣」(Digital Renminbi)試點,先由深圳、成都、蘇州、河北雄安新區、未來冬奧場景等地相關部門協助推進。

「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重點發展計劃,商務部選定深圳為首批「數碼人民幣」的試點城市可以理解。然而,香港作為大灣區四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國際金融中心、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以及大灣區的對外經濟特區,大有條件協助國家促進「數碼人民幣」國際化。

因此,筆者建議人民銀行充分利用香港的人民幣離岸結算功能,打造香港成為「數碼人民幣」國際業務的樞紐。

數碼經濟普及 長遠促外循環經濟

在中美貿易戰的陰霾之下,中國的國際經貿可謂四面楚歌,處處受壓。隨着近期內地新冠疫情逐漸受控,中央政府因應國內外環境的變局,推動「經濟內循環」政策以促進「後疫情」的經濟復甦,目標是創造內需市場,對中國短中綫經濟發展有所必要。再者,人民銀行研究多時的「數碼人民幣」於此刻出台非常適時,可以進一步提升內地「無現金支付」的效率和「數碼經濟」普及化。長綫而言,中央政府絕對不會動搖初衷,會努力爭取重啟中國企業「走出去」國際化工程,逐步促進「外循環」經濟發展。

全球疫情仍然肆虐,歐美各地疫情趨勢還未有放緩迹象,推動「數碼經濟」是中國維持其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大好時機,就此「數碼人民幣」可以大派用場。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香港可以充當「數碼人民幣」走出國際的「排頭兵」,或可作為「沙盒」(Sand Box),讓人民銀行利用香港「先行先試」,探討穩定數碼貨幣在境外(延伸至國際)市場的流通使用時,將可能遇到的技術問題,包括科技、法律、用戶經驗等。

港具金融優勢 可「先行先試」

要落實這建議,商務部可以考慮以兩部曲推行,首先以「商對客」(b2c)商業模式在香港測試「數碼人民幣」的對外流通性。

與此同時,利用「商對商」(b2b)商業模式,在香港建立離岸數碼人民幣結算試驗中心,透過實際運作去了解「數碼人民幣」國際化的應用需求和功能。

香港是無現金支付(Cashless Payment)的先驅,早於1997年便推出「八達通」卡,至今全港「八達通」卡的流通量約四千多萬張,用戶可以在出行、購物等日常生活中使用。除此之外,移動支付平台如AliPay、轉數快(FPS)、PayMe、WeChat Pay等近年在香港亦大行其道。數據網站statista.com的統計報告估算,香港於2020年數碼支付用戶多達520萬人,交易額高達146億美元。這些平台背後的結算主要是以實體貨幣(港幣)進行,但理論上用戶可以是不知情的。換句話說,把實體港幣換上「數碼人民幣」輕而易舉,對用戶而言亦不會造成麻煩。由此可見,根據今天香港數碼支付的通用性,香港明顯已準備好接受「數碼人民幣」的新挑戰。

再者,在推動「數碼貨幣」國際化方面,中央政府可以透過香港「商對客」的數碼市場了解應用需求,研究如何與國外「數碼貨幣」接軌。

多個國家的數碼貨幣例如瑞典「電子克朗」(e-Krona)均採用「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推行「去中央化」(Decentralization)結算,但「數碼人民幣」在內地應用時將會仍舊實施中央結算。要與國際接軌,相信人民銀行待「數碼人民幣」在內地穩定使用後,下一步會考慮國際市場,嘗試採用「區塊鏈」技術進行分布式結算。若然一步到位,利用14億個個人帳戶去大型測試「區塊鏈」的話,風險太大,不切實際,因此人行可考慮利用擁有740萬用戶的香港本地「商對客」市場作為試點。實際上,「區塊鏈」促使數碼「商對客」交易更便捷,例如用戶分期付款購物毋須經過銀行或中介機構。

有如數碼自由行 加快港經濟復甦

以上「商對客」數碼經濟安排還可以收一箭雙鵰之效。香港市場因此向內地全面開放,招徠內地客源,加快香港經濟復甦步伐。若然成事的話,對過去一年因本港和內地旅遊封鎖而一蹶不振的零售業大有幫助。如此這般,中央政府於今年「後疫情」時期向香港開通數碼經濟渠道的行動有如「數碼自由行」,與2003年「後沙士」時期「自由行」類同,其預計效果不言而喻。

「一國兩制三貨幣」是「粵港澳大灣區」與世界其他灣區比較之下的獨有特點,內地經濟學者認為,若然這特點能被有效地利用的話,大灣區發展必然會脫穎而出。有見及此,有專家提出香港與內地要維持「雙貨幣」制度,建議政府發行「數碼港幣」配合大灣區貨幣政策。然而,筆者不予苟同,因為落實這建議會勞師動眾,而且效果不大,包括需要香港金管局制定針對性的新貨幣政策,費時失事。事實上,要維持兩地貨幣制度,政府並不一定需要兩套數碼貨幣,關鍵是必須做好兩地「商對商」的「數碼人民幣」交易,包括兩地銀行之間的結算。

數碼貨幣易追溯 減大額結算風險

中央制定「數碼人民幣」對外政策之後,可以委託香港設置特定「數碼中心」進行管治,例如監控「數碼人民幣」與港幣兌換、非法數碼貿易、防偽防盜、貨幣出入境等「商對商」活動。

在操作上,可以充分利用「數碼貨幣」的高度「可追溯性」(Traceability)進行監管。與現鈔相比,「數碼貨幣」的電子編號容易追溯,若妥善處理可大大減低大額數碼貨幣結算的風險。

最後,筆者進一步建議,在推行「商對客」數碼商務上,中央可以考慮於「光棍節」(11月11日)推出「數碼自由行」計劃,增加用戶在港購物的誘因;在「商對商」方面,中央可以鼓勵深圳與香港合作聯手,在兩地接壤的河套區開設「國際數碼人民幣結算中心」。這些措施創造兩地應用合作,對大灣區建設有百利而無一害。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大有條件協助國家促進「數碼人民幣」國際化。(資料圖片)

▲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大有條件協助國家促進「數碼人民幣」國際化。(資料圖片)

其他活動

输入再進行搜索